时值中秋,月满人间,共赏一轮圆月,共叙一份团圆。当城市的霓虹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,在贵州黔南的大山里,一曲名为【跺月亮】的舞蹈正踏着月光,将团圆与传承紧密相连。
2025年夏天,当潘多拉饮食集团“微光计划 ”公益团队再次踏上贵州黔南深处这片曾被洪水侵袭的土地时,怀揣着一份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敬意,将他们与一位用半生守护苗族芦笙文化的教师——杨再清,紧密地连接在一起,共同见证了一个关于坚守、希望与传承的故事。
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打鱼民族学校的舞蹈教室里,古老的芦笙乐声与孩子们铿锵的舞步交织,一曲《跺月亮》不仅踏在苗族千年文化的脉搏上,也奏响了一曲关于坚守、传承与希望的动人乐章。
潘多拉“微光计划”正是希望为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尽一份力,让更多人关注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与不懈的守护者。这束“微光”,与杨再清老师近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之光,在此刻交汇。

1.芦笙贯穿一生:一位教师的半生坚守
“芦笙响,脚板痒。对我们苗族来说,芦笙是贯穿一生的声音。”杨再清老师的话语,道出了芦笙文化对于苗族人不可或缺的意义。从出生到死亡,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,都有芦笙相伴。它不仅是乐器,更是苗族人敬畏自然、理解生命、追求真善美的文化载体。

杨再清老师与芦笙的缘分,始于童年村寨里的耳濡目染。这份热爱,促使他在1998年还是师范生时,便用蹬三轮车攒下的450元“巨款” 买下第一套属于自己的芦笙。从那时起,一条漫长的文化传承之路在他脚下展开。近三十年来,他从一个自学技艺的青年,成长为带领学生登上央视和国际舞台的文化引路人。在这条路上,杨再清老师面临着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。 他反复强调“坚持传统”和“保持原汁原味”。
“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,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,但我就是想把最原始的传统文化给好好坚持和保存下来。我们努力适应科技社会的同时,一定要努力记住我们的根。”

这份执着,体现在他对《跺月亮》舞蹈的编创中。他保留了盖赖苗族民间舞蹈的“跺步”特色与原生态性,只在舞美上稍作修饰,让这支源于古老传说的舞蹈,以最纯粹的姿态绽放光芒。
2.从备受质疑到万众一心:将文化之根植入校园
“老师傅一走,芦笙的‘根 ’就断了。” 强烈的危机感,让杨再清的传承之路从个人兴趣转向了沉甸甸的责任。2004年,他毅然在学校成立兴趣小组,将芦笙舞蹈带进课堂。然而,质疑声随之而来:“ 民间的东西能进教室? ”“会不会耽误学习 ?”

面对质疑,杨再清用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。他狠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,他所带的班级连续数年在片区名列第一。他用脚步丈量信任,利用所有休息时间去家访,与家长交朋友。他的真诚与学生的成绩,最终将质疑化为支持。家长们自发为孩子购置演出服饰,县政府、教育局和学校也建立了专门的“跺月亮综合室”。当孩子们在省级舞蹈大赛中夺冠时,寨子里的百姓放起鞭炮庆祝,这份万众一心的支持,成为他坚持至今最大的动力。

事实证明,文化传承与学业并非对立。孩子们在排练与比赛中,学会了团结、自信和拼搏。正如杨再清老师所说:“ 我相信生命感染生命。”跺月亮不仅没有耽误学习,反而让孩子们成为了更优秀的“学霸”。
3.微光汇聚:个人努力与社会力量的同频共振
传承之路从不平坦。今年6月的洪水,几乎毁掉了学校和杨老师多年心血积累的器材。面对“要了半条命” 的打击,杨再清和师生们没有沉溺于悲伤。洪水退去,他们在泥泞中重建校园,重新挂起芦笙,组建新一批的舞蹈队。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正是芦笙文化生命力的最佳写照。一个人的坚守是孤独而伟大的,而当这束光被看见、被支持时,它将照亮更远的前路。

潘多拉饮食集团“微光计划” 旨在通过实际行动,支持像杨再清老师这样扎根基层的文化传承者,为民族教育注入新的活力,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新生,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。
4.月亮会照亮回家的路:传承永不落幕
至今,杨再清老师已经带了18批学员。 他把毕业晚会改名为“ 升级庆祝会 ”,他告诉孩子们:“跺月亮永远是你们的家,月亮会照亮回家的路。”

芦笙已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“肌肉记忆”,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家园。那轮在舞蹈中被“跺”响的月亮,与明月一起共同指引着回家的方向。
前路或许漫长,但只要有芦笙响彻山岭,有脚步踏月而歌,有微光彼此照亮,便不惧山高水远。 潘多拉“微光计划”愿与所有文化守护者同行,以行动支持教育,以尊重守护传承,当每一份微小的光芒汇聚,终将成为照亮文化传承之路的璀璨星河,如同中秋的圆月,温暖而坚定,光照千里,永不落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