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甘肃天水幼儿园的孩子们血铅超标的消息传来,整个社会为之震动。
7月3日凌晨,经公安机关侦查,褐石培心幼儿园园长、法定代表人朱某琳,投资人李某芳,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,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!
这起事件如同一记警钟,敲醒了所有食堂管理者:添加剂管控的失误,代价可能是生命。
在团餐行业,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“隐形战争”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化学物质,一旦失控,便可能酿成大祸。
一、添加剂管控的“五专”防线:从经验主义到精密管理
面对上千种添加剂与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,食堂需要一套“军事级”管控体系:
1. 专库专柜:物理隔离的硬屏障
双锁制度:食品添加剂库房实行“双人双锁”,钥匙由厨师长与食品安全员分管。
电子标签化:每桶添加剂贴电子标签,扫码可显示供应商资质、检测报告、开封时间。
温控与分区:如亚硝酸盐需冷藏(防止氧化),香精需避光(防挥发),漂白剂需隔离存放(防交叉污染)。
2. 专人专责:从“谁都能加”到“持证上岗”
添加剂操作员认证:从业人员需通过《GB2760使用标准》考核,持证操作。
剂量精准到克:配备0.01g精度电子秤,记录如“午餐肉腌制:亚硝酸钠0.15g/kg”。
双人复核制:配制时需操作员与监督员共同签字,防止误用(如将工业亚硝酸盐当食盐)。
3. 专簿追踪:数据链的全程闭环
动态库存表:每日登记出入库量,低于安全库存自动预警。
使用溯源表:记录如“2023.8.12 馒头:泡打粉(安琪)3g/kg,批次AB230712”。
供应商黑名单:对提供虚假报告的企业,录入行业共享失信数据库。
二、破解三大高危场景:添加剂的重灾区攻坚
根据团餐事故大数据,需重点防范三类“爆雷点”:
场景1:面点间的“美白陷阱”
问题点:为追求馒头“雪白”,滥用含铝泡打粉(如硫酸铝钾)或硫磺熏蒸。
解决方案:
改用无铝双效泡打粉(配料为碳酸氢钠、磷酸二氢钙)
馒头改良剂限用酶制剂(α-淀粉酶)与维生素C
禁用工业漂白剂(如荧光增白剂)
场景2:卤味间的“上瘾危机”
问题点:为强化风味,添加罂粟壳提味剂、工业香精(如一滴香)。
解决方案:
香辛料使用完整颗粒(八角、桂皮),禁用粉末调料包
护色剂限用红曲红(GB2760允许量0.5g/kg)
亚硝酸盐用量≤0.15g/kg,配专用量勺
场景3:饮料间的“色素狂欢”
问题点:鲜榨果汁违规添加柠檬黄、苋菜红等合成色素。
解决方案:
着色剂仅限天然色素(如栀子黄、甜菜红)
抗氧化剂限用D-异抗坏血酸钠(≤0.5g/kg)
禁用糖精钠、甜蜜素等合成甜味剂
三、构建“防毒”供应链: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防御
真正的安全在于重塑供应链生态:
1. 供应商“穿透式审计”
突击检查添加剂生产商车间,重点核查原料仓(如碳酸钙是否为食品级)、投料记录(是否超量使用焦糖色)。
2. 第三方飞行检测
每季度送检复合调料(如鸡精、卤料包),筛查重金属、农残及违禁添加物。
天水幼儿园的悲剧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在食堂后厨,每一克添加剂的背后,都可能是一个家庭。
当我们谈论“五专制度”“索证索票”时,本质上是在构建一道责任防火墙。这道墙的一边是职业良心,另一边是万千食客的健康托付。
正如一位从业三十年的总厨所言:“添加剂是工具,用好了是烹饪的艺术,失控了就是杀人的凶器。”
在后勤保障这条赛道上,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低成本与高效率,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。